在士林北投走跳十餘年,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認識這塊土地,
大學時期,老是跟著同學跑陽明山、擎天崗、文化後山、軍艦岩、士林官邸等,
總以為士林北投不過如此,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深度旅遊的地方。
直到最近突然想帶著小傢伙們,走出教科書,實際探訪歷史,
這才開始認識這塊土地。
帶著小傢伙們一起走訪「唭哩岸」。
唭哩岸,原住民古語「海灣」,意思是淡水河向外突出海灣,
過去是船隻裝載卸貨的地方,也是漢人在台北最早開方的地點。
過去曾有句諺語形容這塊土地:「泉州人做海口開店鋪,漳州人落平陽收佃租,客家人上山頭曬菜補」
這一次同樣從唭哩岸的發源地「慈生宮」開始、沿著老街、唭哩岸步道,一一敘說唭哩岸歷史。
一個因為海灣改變的土地,從大陸而來的移民潮,把原本屬於「唭哩岸」寧靜,變得歡騰,
一時之間,商旅、糧行林立,各地訪客絡繹不絕。
民國時代,淡水鐵路發展,更將北投「溫柔鄉」(溫泉),帶向發展的高峰,
昔日北台灣第一座廟宇「慈生宮」供奉神農大帝,護佑北投至今。
三百多年來,歷經數次改建擴建,現存的慈生宮已經不能被稱作是古蹟了。
但卻見證北投數次的興衰。
過去曾有「台北第一街」的美譽,
唭哩岸老街現今的模樣已經看不出往日的風情。
沿著老街轉個彎就到了這次探訪的一個重點「唭哩岸步道」,
看圖找石頭真的有點困難,沒有在慈生宮找到大家說的「唭哩岸石」
但是在唭哩岸步道最後面,竟然讓我找到唭哩岸石的遺址,
過去八里及唭哩岸最具盛名的就是打石業,
八里石頭堅硬不易損壞,是做石碑的好材料,
唭哩岸石,質地較脆,容易風化,通常被用來作為房屋台階、圍牆,又因為耐高溫,也會當作耐高溫工業火爐石。
後來因為種種政策因素,目前唭哩岸石已禁止開採,唭哩岸打實業也因而沒落,
除了當地小學在校慶仍會請當地耆老教小朋友過去打石的歷史以及體驗,基本已經看不到這個產業。
唭哩岸步道的最後,我們發現一個跟捷運自拍的好地方。
介紹這麼多,不知道女孩們最後吸收多少,
想要來走走看看的朋友,可以搭乘台北捷運紅線到唭哩岸站下車,
出站往右手邊看即可看到慈生宮,沿著巷子直走即可到達。
如果想要來趟輕旅行,一定不要忘了出站左手邊的唭哩岸步道,來趟山林之旅,
相信你會有意外的收穫。